2024 回顧(一)
2023 的回顧被我一拖再拖就這樣悄悄消失了,今年就想著我要好好把這些補回來。剛好八月的時候把 blog 架起來了但一直沒機會用,順手拿了過來。
以後這邊可能會變成我更新長區間的回顧與整理的地方吧,至於奧林匹亞心得什麼的,嘛,藏起來了,希望有一天能夠好好說出來的呢。
因為事情太多了所以就照時間分,但因為事情常常橫跨好幾個月所以還是照性質分。
2023:資奧之後
為什麼 2024 的回顧有 2023 呢,因為我還是得來填坑。
在資奧結束之前我就有在各種地方表示要是成績滿意我隔年就不打了,雖然有被幾個這樣做的前國手影響到,但這件事情的主要原因還是我覺得一直窩在同一個競賽裡面壓力太大了,我更想要做點有趣且輕快(但不見得輕鬆)的事情。然後……然後就這樣拿到金牌鍋貼了,真是很不上不下的成績呢。雖然當下沒什麼感覺,但是後來幾個月越想越嘔,嘔到一度後悔自己下的這個決定。但第一個是我再打一年一定沒有同樣的動力去練題,有比我更需要也更有企圖心的人,再來就是在開始回去練數奧有種回歸童年初心的感覺,而且我不太願意臨時變卦,因此最後還是回來打數奧了。
但是我不想全心放在競賽上,那樣我可能又會經歷跟資訊一樣的壓力,所以我同時在高三下了一個在大學亂修課的決定。怎麼說呢,一言難盡。
一月:大零的第一學期結束
高三上,也就是我們科學班去台大修課(叫做預修)的第一學期,我學分沒有修的很多,主要是因為選課的附近我還在 IOI,加上對大學不熟悉,因此總共就資工系微積分,物理系普物,數學系線性代數的 11 學分。
微積分基本上毫無懸念,我選到了修起來很舒服的班,蔡國榮教授的,教授是香港人,上課全程用英文,有點英式腔調,也會有錄影所以我沒有出席過。他的作業應該是三個班最少的一個,除了大家都要寫的 worksheet 跟 webwork 之外半學期三份,每一份都是教授親自出題,題目比教科書難但是對準備期考很有用(因為題型差不多),也算是很有難度,有時候要盯著式子拿數奧學到的東西亂拆一通,寫的時候還蠻開心的。也感覺的出來這個教授對教學很有熱情。最後微積分 1 跟 2 也都有 A+。
上學期的普物就差不多是高中力學與波跟光然後多一些微分方程,因為只看期考,loading 基本就只有期考週讀一個禮拜,去過幾堂發現我不是很懂教授的解釋方式所以後來再也沒去過了,期考前就啃課本,記得最後期中期末分別是 83 跟 72 然後調分讓我撿到 A-。
數學系的線性代數呢,只能說,非常的不數學系。這樣講好像有些不太厚道,應該是說林惠雯教授的熱情與我一開始對於數學系死板沈悶的印象大相逕庭。上課是用板書,教科書是用 Friedberg,會常常的與學生互動,毫無冷場,甚至我們幾個去修的人有共筆做他的語錄。雖然我自我管理燒雞所以有時候上課都在睡覺,尤其是下學期,但我很欽佩這個教授的教法。由於我是跟一些數奧仔去修,然後他們比我認真聽課也比我會用 LaTeX,因此上課筆記都是他們在做。但我讀書的方式是要一直自己講話才能動腦的,所以我讀別人的筆記有時候會敗在 notation 看不懂因為我找不到人溝通,這導致了我讀書也不太看筆記,大部分都是看教科書跟作業。作業每週兩份,一份的工作量包含讀書大概兩三小時。線代一也只到 eigenvalue 所以考試除了第一次 49 之外都考的不錯,最後拿了 A。還蠻推薦高中生去修的,大學生得把他當數學系的課對待(A+ 率 5% 或是更低),但是沒有 GPA 壓力的高中生,有興趣的來修應該會覺得蠻有趣的。
這學期現在看起來沒有所謂的亂修課,雖然學分比大部分的同學多了一些,但還算是蠻輕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