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xo

alvingogo's blog

十二月:當空間愈擠,你就越南站

在一年的結尾來交代一下 fruit_advantages 這一年的成果吧。

我一直覺得我們是比賽型隊伍,可能是因為三個人都至少兩次國手的關係,在大賽的時候會表現的比平常看起來更好。因此儘管我們團練的時候不怎麼樣,前期常常被各種隊伍打趴,後期也是有時候救的回來有時候就只能輸在 penalty,但是九月底的台大校內賽的時候能夠發揮出來,獲得了放到 ptzcamp 也很不錯的成績,獲得了越南站的門票。

雖然台中站發揮失常了啦…。前期題開完後看到計分板上很多人做 M,但我們怎麼想都不會做,中間一大段時間 wiwi 跟 kiwi 都在做 M,然後我在想 J,J 是一題資料結構題,雖然我到後面有想出一個可以寫的作法但我寫不完。而 M 最後竟然是敗在,呃,看錯題目。雖然用敗在這個說法不準確,因為即使我們 M 沒犯錯也大概沒機會贏。但是看錯題目實在是太出乎意料了。幸好台中站最後是由東京大學拿下冠軍,於是我們還有一次機會,只要 site score 贏的了就好(?

才怪,std_abs 在印尼站 N+3 NUS,因此我們必須在越南站拿下冠軍才有去 APAC 一爭勝負的機會。而在賽前的幾次團練,我們與 NUS 強隊 penguin feeders 與 Jägermeister 算是五五開,除了印尼站不知道場內發生什麼事之外。所以我在賽前根本就已經做好大燒雞的心理準備了,不過打算歸打算,我內心還是有一點期待奇蹟的。

以下正賽,內含大量暴雷,小心服用。想要另一個視角的可以去看 wiwi 的心得文。

開場我從前面,A 是計幾丟了,BC 只看了一下題目,此時 kiwi 丟來 G,我寫掉。此時記分板上有人過 C D F,我把 C 丟給 kiwi 然後他做掉並譴責我是不是在雷,但我不習慣第一分鐘就在想題目所以我也沒辦法。我在中間宣稱我會 F 了,他是一題判 case 但丟上去 RE 了於是找了一下,發現有東西除以 0 了,修掉 AC。

到現在共 23 分鐘,我們三題但聯集六題,甚至兩分鐘後第一名 penguin 就六題了,雖然我們前期本來就打得很爛但這也太爛了吧,於是我決定我看計分板只為了判斷題目難度。in

然後 wiwi 去廁所並帶走了 D,我在看 M 然後過了一會我覺得大概會做了,但我上去寫一下子發現我根本不會,因此只寫了 tester 因為他是 interactive。而 wiwi 回來後他把 D 寫掉然後跟 kiwi 去 L。開賽後 60 分鐘我們多過了兩題,然後我還是不知道我的 M 發生了什麼事只好叫他上來。他一來就說這不是某個團練他遇過嗎然後就寫掉 (72 分鐘),還好那次團練我不在不然我要被罵了(kiwi 已經被罵了)。

至此前期算是告一段落,他在弄 M 的時候我們做了一下 K 跟 I,kiwi 在 I 噴了一個卷積式子出來,但他不會算,我一聽就覺得不對於是我就先跳去 K,計分板上 B 跟 K 的首殺也印證了這個決定。K 是一個算東西,我提供了一個想法並推到一個我不會算的式子,但 wiwi 的隱藏技能用模板派上了用場,他想了一下說數論分塊,我還問他怎麼寫他說他會然後就把我趕走了。

這樣也好,畢竟下一題是 B,一個位元相關的東西,我跟 kiwi 弄了一下就會了,我問 wiwi 誰要寫得到的答案是我,因為他覺得 SOS 我寫比較穩。嘛,也沒錯,但我寫完後才發現他要回溯構造解,而我用了一個比較醜的 DP 方式所以我又額外多花了一些時間寫,傳上去已經是 128 分鐘了。

而且還 WA,還好亂生測資第一個就抓到錯,de 一下發現是我在構造解那邊把 superset 跟 subset 打反了,在 135 分鐘 AC。

這時候我們漸漸追上來了,計分板上 penguin 跟 Jägermeister 九題,剩下都八題以下,而且我們的 penalty 其實不錯(八題的第一名),不過再怎麼不錯好像都追不上前面了,因此想贏只能靠題數。

半場時計分板上多了 H,而 wiwi 已經會 J 了正在寫,似乎聽說有點難寫但他很快就一發,而在中間 kiwi 說 H 從前面走後每個點的可能性似乎是一段區間,叫我維護就好。我在 wiwi 過了之後就開始刻,但過程中似乎想錯了還討論了一下,還好發現是我想法又走到岔路了。不過封板前傳上去是 WA。

順便說一下這時候剩下的 AEHI,A 是計幾所以我不懂,不過似乎幾乎都是實作但很難;E 是非常奇怪的賽局,我在寫 H 之前亂傳了兩發 E 都錯了,當下覺得錯了就先丟了因此應該沒有什麼影響;H 應該是實作出問題 debug 一下就有了;而 I 呢,I have no idea,他看起來明明就不像是可以簡單做的題目,但是封版前有兩隊比較下面的隊伍偷偷過了,這件事我在封版時有注意到但我還在 debug H 所以我沒有放在心上。事實證明這件事可能差點害了我們。

後來我把 H 印出來然後 wiwi 上去刻 A,我盯著 H 的扣多浪費了幾次 submission 後終於過了,反正 penalty 早就飛到天邊了。那兩隊都已經十題但 penalty 比九題的我們還低,真的不懂怎麼做到的。

接下來我想去做 E,但 kiwi 堅持要去 I。我覺得我有時候會在團練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需要自己靜一靜去做一個根本沒人在做的題目,但這顯然不是一個好時機,加上 I 才是計分板上唯一有人過的題目,因此我還是遵從了他去 I。但他還是卡在卷積上,而我並不是很懂他在幹嘛於是我決定想一些組合相關的東西。

這幾乎在賭了,還好我賭贏了,這題要算 sum of floor(f(x,y,z,…)/P),而我發現 f()%P 會從 0 ~ P-1 不重複的跑過,因此整題就變成了簡單組合。雖然是簡單組合但我還是推錯式子了一次,好在最後 kiwi 有幫我找到正確的式子,傳上去過了。

後面就是 wiwi 想嚇人所以傳了 A。

而 penguin 與 Jägermeister 似乎一個在 A 一個在 E 各卡了很久,兩個都沒有 I 的 submission,因此要是他們兩個都沒做出來我們就贏了。

出場先在旁邊自閉了一下,接著遇到一些講中文的隊伍聊了一下,然後 Jägermeister 的 yuto 跑過來找我們問戰績,他們說兩隊都是十題,我們也說我們封版後多兩題。聽到這一件事 yuto 興奮到跳起來,不是誇飾,他邊跳邊說他終於可以去 APAC 了,查了一下發現他們似乎去年就已經很有實力但是被同間學校的強隊卡住了,似乎有點像是 ideograph_advantage 之前的狀況呢。

賽前我的確有說期待奇蹟,對吧。我們賽前說的五五開也是因為我們前期幾乎都會輸在 penalty,但是事實上共同團練的幾場最後都驚險的贏在題數,而僅憑團練並沒辦法準確預測越南站會發生什麼事,所以我才會這樣說。但跟團練比起來我們這場似乎更加運氣了點,如果我們的 L 再卡久一點(我沒參與,但聽說是梗題),如果 wiwi 沒有反應出 M 是古題,如果我在 debug B 的時候沒有馬上戳到 bug,畢竟我只改了範測的一個參數就抓到了,甚至如果我們的 I 再早一點做出來,吸引了兩隊的任何一隊來專心弄這題,可能結果都會完全不同。最後一個是有理有據的,他們在分享的時候有提到他們有發現 I 計分板下面有人過,但跟我當時一樣沒放在心上。

不管怎樣,我們在越南站的確是拿下冠軍了,雖然是犧牲了一些東西…,具體犧牲了什麼,且待下篇分曉。


跟競程相關的至此告一段落,雖然不想寫那麼多流水帳但還是覺得得交代一下比賽,希望底下可以寫的不那麼無聊。

關於越南

儘管有上面說的那些問題,但越南站的體驗真的不錯。

首先都是亞洲的關係,食物稍微的能夠理解一點,而且那邊提供的晚宴很棒,第一天有一個專給外國隊伍的晚宴,看起來本地隊伍就被放生了,跟我們的台中站一樣。第一天的晚宴是一桌兩隊,我們吃到不少酷東西,例如有一道我猜是鵝肉因為顏色很像,答案出來竟然是山羊肉。而且這裡是有綠色青菜的,幫了大忙。第二天的晚宴就是給所有人吃的,但是量很不錯也能吃飽。至於其他的時候早餐吃飯店,跟在台灣的飯店差不多,而午晚餐沒有安排的時候就點 popeyes 那種速食店,因為怕拉肚子造成比賽失利,雖然我還是吃辣而導致了一次腹瀉就是了。整體來說有一個香料至今沒辦法接受,但其他東西沒什麼缺點。

再來就是他們在給外國隊伍的安排做的也很好,大部分的時候他們都能找到會講英文的人,雖然不見得能互相溝通但可以感受出他們的誠意。此外該接送的地方有接送,我們除了從機場跟旅館之間的過程之外都沒有需要去街上的機會,比起來英國的頒獎典禮還叫我們自己坐公車回來。還有上面提到的外國隊伍專屬的晚餐,跟一次 excursion,我們唯一掉隊的時候就是那次,因此我們在分享題目的解法跟 NTU <-> NUS 的學校制度交流太開心了以至於忘記了上車的地點。

越南的交通也很酷,有文湖線那種高架捷運,有一直狂按喇叭的計程車(其實是 Grab,集外送包裹叫車於一體的東南亞專用 app),有會騎上人行道的機車,我們還差點錯過頒獎典禮因為車子拋錨了,還好是有搖搖晃晃的用龜速把我們送回來。那裡的機車跟行人隨時可以從任何地方竄出來,看起來真的是隨時因為在機場到飯店那段看到好幾台,而雖然有斑馬線跟紅綠燈但還是要做好行人不想看的心理準備,不過河內的路比較大條所以沒怎樣啦。

還有一些特別的事情,因為緊接著在高中場後面頒獎,就研究了一下,那邊的高中很多穿類似軍服的服裝,而主持人則據說是傳統服飾,看起來越南的確是稍微莊嚴一點,也讓我的頒獎典禮有些不知所措。另外就是河內其實很冷,到那邊的時候感覺比在台灣還冷,原本以為緯度稍微低一點就不會有這個狀況但看起來因為中間沒有隔海峽的關係大陸冷氣團也很強。

關於出國

我其實很不喜歡出國,到目前為止的每次出去都是為了比賽,偶爾才會有一些附加行程。主要原因是安全感吧,畢竟台灣是很安全,去國外就會一直從各種地方聽到被偷,被搶等等的案例,導致我在外面要隨時注意。而我很不喜歡一直把精神放在注意東西有沒有被偷上面,那樣很累我也很懶。

另一個原因是出去的時候要面對不熟悉的食物,不認識的人,不懂的交通方式,不習慣的生活等等,例如說我遇到一個食物要懷疑與判斷我可不可以吃,至少在台灣沒有這個問題,食物大概都是一眼就能分辨有沒有奶油。這些東西雖然很新奇,但我很需要安全感與熟悉度,因此在國外的那幾天常常還沒適應就回來了,對旅行這個點扣分很重。

最後就是國內旅行一樣有的問題,我算是很重視個人空間,主要是在晚上的那種,因此我稍微有點排斥跟其他人住,任何人都一樣。我總是覺得跟另一個個體共處一個房間這件事情非常的有壓力,不管他是朋友還是家人,他總是我之外的個體,所以我出門常常睡不好,再加上白天那種需要維持警覺心的疲勞,結果就是最後一個。

不確定是原因還是結果,但是我每次出國那段時間必定生病,有出國前就出事的,雖然總是可以到比賽那天莫名其妙的好起來,也有比完賽才中鏢的。可能是緊張感與上面提到的那些原因綜合起來,也可能單純是我抵抗力比較差容易水土不服,總之我對出國沒什麼好印象就是了。

但即使如此我還是會期待去新加坡的,至於原因呢,第一個是新加坡看起來比較安全就是了,又現代又有好治安,出國的第一個缺點直接不見。但更重要的是下面講的。

關於旅行

要說的話就是我也是個靜不下來的人就是了。可能很多打競賽的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不一樣,而我則需要讓我的人生不停的創造他自己的不一樣。不管是那看似愚蠢的棄資訊投數學的決定,還是單純的不能好好坐著因此在小學時被說是毛毛蟲那樣的狀態,又或者是透過出國,透過旅行,透過在台北街頭步行遊蕩,任風拂過臉頰,去看,去理解這個世界。我總是陶醉於這些新奇感,畢竟,人是個充滿好奇心的生物啊。

我常常幻想著有一天我經濟自由了,有自己的時間可以隨時展開一場旅途,那我要做什麼呢?是去北海岸繞一圈看海景,或是上中部的山觀星,還是到東部做個幾天的田園自由行,也許我並不會特別想要出國,畢竟台灣就沒有看完的一天了。但不管怎樣,一個人出去旅行總是快樂的。

我喜歡觀察,這跟我在隊上的工作一樣。更精確一點的說,我喜歡旁觀,看每個人,化身成每個零件,在自己的崗位上運作著,看英國路上的海鷗,看越南街頭亂中有序的機車陣,看他們的招牌與路上的人,我不知道,但我覺得旅行的優點就是走過一趟至少有一些「學到什麼」這樣的感覺就是了。

也許我甚至只是需要理由讓我能夠做一些看不到收穫的東西就是了,旅行,多麼堂而皇之,我只要宣稱我在台北路上亂走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度過一個獨自一人的下午,荒涼,荒唐又荒廢,但能夠,即使是暫時的也好,對任何非我的事物了無牽掛,怪不得很多人都認為旅行可以淨化心靈。

好吧,我得承認我目前仍然不知道對於旅行要怎麼評價,也許與我對人生這段旅程的未知一樣,但,總是值得期待的,目前提心吊膽下來也沒有出過什麼事,我仍然可以抱持著這個想法繼續面對下一段旅程的,對吧。

十月:第一次停修

開學前的我,憑著印象與各種道聽塗說,誤以為「現代科學與心靈科學」這門課輕鬆又好拿分,而毅然決然選了下去,甚至去各個群組推薦給與我一樣有目標的同學。學期中的我,看著不知所云的考卷與投影片,迷惘過後再次毅然決然的交出了停修單。這可能是我這學期做過最笨的決定,但也同樣帶給我了一個契機,讓我更加能區分出不適合我的課程與學習方式了。

先說說這門課在幹嘛,不點名,期中期末考與一次報告決定了學期成績,成績分布很甜,又算通識,表面的資料看起來的確是大家都搶著修的課。但另一方面,如果你只是因為甜涼不點名,那你幾乎不可能學到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門課的每節都有一個投影片,主題都不太一樣,每章節又包含著各種領域的理論,導致了他每個理論都只能帶到一點點,也因為篇幅關係不會提供足夠的證據。我不確定教授在教課的時候是否有好一些,但從我第一堂去聽以及其他人的回饋看來沒有。

比起來,對一個主題進行深入討論,並且提供有信服力的證據或證明才是我想要的。我在學習一件新事情的過程中,要是他與我預設的情況不符,那我會對他產生懷疑,而每當我懷疑時我都會想要去尋求一個答案,這個答案可以是證明,也可以是「太難了,反正看起來是好的」,並且後者似乎越來越常出現了。但不管怎樣,如果他沒辦法呈現理論架構,那永遠不會是前者。而我也因此再度做了個決定:以後選課會把是否能學到東西好好考量進去,我猜除非我之後變成學分難民,不然我應該能夠更加充實的學到東西。

這一年以來,我似乎都與學習脫不了關係,有托福與補習班的反覆練習與應付,在使用 Linux 時的出事了就會了,從五月做幾何的回歸初心,到現在終於了解什麼樣的學習是我想要的與不想要的。如果在最黃金青春的十八歲,把時間全數利用在上面的話,似乎單薄了點,這樣想的話就來增加生命的厚度吧。

九月:passion 班

到了大學正式開學,進了資工系,終於要回來打競程了。真的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也許在 IOI 結束後不久,我就對於我繼續打競程的目的是什麼感到困惑。在高中時期,至少我接觸的人事物讓我有足夠的信心認真打基本上可以當國手,再不行也有二階可以推薦上台大資工。而那時候的我,因為目標就只放在台大,相信這樣就是我在高中階段能得到的最好的結果,因此我可以毫無疑慮的練習直到成功當上國手。而另一方面,大學階段的幾個可選的目標,regional 金獎、冠軍、WF,似乎都有些不適合。第一個目標感覺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但後面兩個隨機性又有點太重了,尤其是在 std_abs 2023 桃園站失利後我就完全不相信我練夠久可以保證這件事,而這加劇了我的迷惘。

不過這樣的情緒大概在年初就好轉了,雖然我的壓力還是有點大。但至少找隊友的問題解決了。因為很早的時候就傳出傳出 8e7 退役的消息,而 ideograph_advantage 需要一個新隊友,所以 wiwiho 跟 wayneyam 就找到了我,我不確定是什麼原因但可能是我們認識的比較早而比較熟悉吧,畢竟這兩個人要資奧有資奧,要數奧有數奧,甚至還有物奧,我乍看之下是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的。

而接著在三月開始的那個學期就迎來了每週一次的團練,一開始我的工作是接替 8e7 原本要做的事,我原本也是這麼以為的啦,直到我開始忙數奧。後來到了暑假感覺他們練了很多,而 8e7 原本會的那些模板也被 wiwi 學完了,因此我在隊上主要的工作就是前期實作一些東西,後期可以做數學題或是需要一些打表觀察的題目,等於是佔用了 kiwi 的位置。不過這也沒什麼關係,他看起來更懂得怎麼跟我們兩個人合作了。

喔對了,我們的隊名改成了 fruit_advantages,來源是我們三個各自有代表的水果,wiwi 是西瓜,wayneyam 是奇異果所以我都叫他 kiwi,我自己則是芒果,而後面的 advantages 則是從前隊名沿用下來的,至於為什麼要加 s 我也不知道。

以上大概就是我目前為止的 ICPC 隊伍狀況了。而台大有一個培訓班的制度,提供了我們大學繼續打競程的誘因。所謂誘因具體來說也就是學分跟一些 GPA,四年總共有六學分可以修,而只要進來並且認真打就保證 A+,至少這是我隊友告訴我的版本。上課要求也就是每個禮拜六去團練五小時,並且賽後補題跟寫一些模板題。模板題對我們的負擔不重,畢竟他們都打兩年了,但補題偶爾會有些累,也就是說雖然他是一門三學分的課,但實際 loading 要比三學分高不少。

另外這門課還有一個很特殊的點,那就是大部分的修課學生都是飽含熱情的來修,畢竟很多人都是高中一路打上來的,而大學才接觸的人也很多被 loading 嚇跑,或是根本就不知道要怎麼修。因此我在裡面反而有一種比較沒企圖心的感覺,雖然表現起來我們這隊常常是最吵的,我也常常邊打比賽邊講冷笑話,但我心中還是充斥著不確定感,我猜我大二打完,等隊友畢業我也會跟著退役吧,這門課雖然修課氛圍是我體驗過最好的,不辜負培訓 (passion) 班的名字,但是到了大三就沒有學分,同時我還要重新找隊友,加上我其實沒那麼喜歡競程會讓我稍微沒有興趣一點了。

不過老實說能夠放心的寫題與打比賽已經很足夠了,我覺得只要我能相信我正在做的事情是有用的我就可以認真甚至有些嗨的去做,至少比下面要講的那門課好很多。

八月:資工系的第一堂課

我一直覺得我除了競程之外的程式相關的技能少的可憐,但我本身,怎麼說呢,對資安、專案、網頁等等,很多同學有興趣甚至有成果的科目並沒什麼熱情,而沒有熱情的人自然也不會主動去做,因此我就只能在這樣的狀態中停滯不前。但,提早認識一堆學長的我,好聽一點叫耳濡目染,難聽一點叫洗腦的推薦了 Linux,而我也覺得這是一個增進一些必備技術的機會,以及我的 Minecraft 在 Windows 快要不能跑了,所以就在這個月灌了 Linux Mint。

Linux Mint 用起來還蠻舒適的,可能因為他保留了一些 Windows 風格。裝的過程也沒遇到什麼特別困難的事情,除了輸入法跟字體問題困擾了我好一陣子。

這兩個是同一件事,一開始老問題 fcitx 不能用,要裝 fcitx5,接著是新酷音不能選字,所以改成小麥輸入法。然後我在裝 texlive-full 為了用 vimtex 的時候不曉得改到字體相關的什麼設定,我的 Discord 會吃到一個長得像楷體的字型,甚至找了半天只有 Discord 會有問題。接著是我把整個字型的 package 刪除了,這會修好 Discord 的問題但是同時又讓 LaTeX 編譯失敗。所以我陷入了兩個只有一個可以良好運作的狀況,而這個問題困擾了我一個月左右。我也試過 disable 字型,但 Discord 抓不到 fontconfig 所以沒用,而把字型的設定檔刪掉後 apt 會抗議。最後修好的方式是小方塊跑進來把 flatpak 丟了然後叫我從 discord 官網載 deb 檔,然後就莫名其妙的好了。

中間有一些小問題像是我在改環境變數的時候好像動到了權限相關的事情,因此我整個登不進去,後來是用 recovery mode 把他修好。另外還有 Linux 的 eduroam 連法比 Windows 難很多,至少要學一堆新的專有名詞。在裝字體的時候同時有漢字顯示日文還是中文的問題,而這問題的解決方法是直接創一個新檔案,因為 Ubuntu 有但是 Linux Mint 把他刪掉了,自己想絕對想不到。還有我不知道裝了什麼 package 改到 LD_PRELOAD 之後我的 fsanitize 不能用了一下子,修好的方式是改編譯指令。過了兩個月我發現我的 software manager 的 UI 有一陣子也爛掉了,後來解決方式是另外我的 software manager 的 UI 有一陣子也爛掉了,查了一下發現是上一句裝的那個 package 的鍋,刪除之後連 fsantinize 也好了,挺酷的。最後就是觸控螢幕的問題,這點去網路上會看到很多用戶的抱怨,但似乎新的 kernel 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儘管如此,我還是一直沒有辦法用我家的觸控筆,解決方法也很好笑,是因為本來我家的觸控筆就跟這台電腦不相容,所以新買了一支專用 LG 的筆就成功了。

還有一些還沒修好的小問題,第一個是台大校內賽學到了 Linux 也自帶 printer 跟 scanner 的 driver,但是我的電腦不會忽略印表機的碳粉匝警告,因此現在我要列印得要靠系上或是 Windows。而 Firefox 目前是看直播偶爾會小當,補檔也會,還有用太久之後點滑鼠右鍵的選單會跑掉,雖然重開會好,但我還是不知道這些小問題的原因就是了。

總是在學習的吧,只是這次有點不一樣?到現在為止的所有學習,不管是課業還是競賽,都是先學習各種工具與技術,再解決別人提出的,已經知道或容易知道要使用哪個技術來解決的問題。但是這個,則是摸索式的,問題在修理的途中才會一個一個冒出來。因此唯一能夠學到更多能力的方式就是等問題冒出來。而我也這樣等著等著,開始對於出問題有些期待了呢。

上個學期為了寫 DSA 作業,我想用 LaTeX 但不想用 Overleaf,所以開始用 WSL 跟 vim 還有 vimtex,以及那時候從 FHVirus 手上拿到了一個作業用模板,度過了還算愉快的寫作業時光。而再上一次是建中校內賽的時候要用 tps 所以才用 WSL 了。但這兩次都覺得 WSL 太麻煩,也不夠有掌控感。因此這樣用,並且學習了一學期之後對於目前還算滿意,希望到了 NASA 或什麼課之後我不會再度開始覺得是系統的問題,應該不會吧。

七月:托英國的福

下半年的一開始就是重頭戲。

首先是 7/6 我去考了托福。這件事情其實決定的很早,大概在比完 IOI 過後不久。最一開始的原因就是我想要免修掉大一英文,這樣如果我又把國文修掉了,我四年就沒有共同必修領域的壓力了。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我覺得我在高中的前兩年為了資訊荒廢太多課業了,尤其是英文,因此也可以趁這個機會把英文能力補回來。所以在十月左右就去報了補習班,原本規劃的是一年的課程,但因為也要申請免修,所以提前三個月,在出國前考,就變成了這個時間。如果有人好奇我高三上到底在幹嘛,為什麼感覺修的課比較少又沒在打競賽,那補英文可以算是一個答案。

事實上我根本沒想到我會當國手,在那時候,所以我三下的讀英文計畫就有些停滯,而托福成績最後收在 93 算是預期中間,寫作比我想的高一點但我實在不太會口說,只有 19。免修是有了但是成績實在不是很好看就是了。不過我也沒有計畫繼續補英文,就看大學四年能夠訓練我多少東西吧。

接下來就是數奧了,今年在英國巴斯,小山城,風景不錯。晚上看得到星星。雖然是山城但是出乎意料的海鷗非常的多。我們在大部分的旅程都在巴斯大學裡,吃是學生餐廳,睡是宿舍,比賽是體育館擺了好幾百張桌子。整體來說比匈牙利的安排要方便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走的自己亂逛。另外還有另一個體育館,可以借桌球與羽毛球,我有去玩幾次。

只是我每次出國必生病這個性質又應驗了。我從出發的前一天就開始感冒加發燒,在飛機上太乾燥而牙齒痛,到了當地則是胃痛加嘔吐加吃不下飯,一直到正式比賽的前一天才好轉。值得一提的是我人生到這年七月為止出國了五次,都是去比賽,但每次生病的時間都會剛好錯開比賽,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先猜是運氣。

我好像沒有在什麼地方講過我的比賽狀況,那就在這裡說好了。第一題是 A,很簡單,沒出什麼事情就 20 分鐘搞定,但第二題 N 跟第三題 C 就都讓我卡關了,一開始先做 N 弄出了一些條件,然後做 C 也感覺有些性質,但是太模糊不知道要怎麼寫。又跳回去 N,在盯著那些式子好一陣子之後終於發現找一個整除 ab+1 什麼的數有用,寫解也沒什麼問題,最後去喇一下 C 的分就結束了。

嗯,流程長這樣,實際上在考場中幾乎沒時間記憶自己什麼時間在幹嘛,所以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寫。但是,在跟同學討論一下之後我發現我的 N 一開始弄出的條件漏了一個,並且我跟兩個人在另一間體育館的桌子上算了半小時後赫然發現他修不掉,因此這題的 7 分是沒了。並且我也判斷不出來這樣是不是掉了個很嚴重的 case。

這有點影響到我的第二天,三題分別是 GCA,某種程度上算是運氣好,畢竟幾何再怎麼練也不可能用短短兩個月把他練到跟其他科目一樣強,而經驗是一四題的幾何我通常已經可以穩定做出來了。但這次算是半個例外,我用了純幾跟複數解析都不知道要怎麼辦,純幾對我而言本來就比較需要一點通靈,而複數解析則是需要漂亮一點的表示方法。不幸的是兩個都沒有那麼直觀。但在開賽兩個半小時後我發現我可以用一些純幾得出複數解析要的漂亮表示方法,想到的當下非常的感激,畢竟練了那麼久的幾何終究被證實是有用的,有種得到賞識的快感。

諷刺的是我卻在在選訓大放異彩的組合上遭受了滑鐵盧。蝸牛,這會成為我一輩子都忘不掉的題目。看似很平凡的敘述,對上別出心裁的構造方式。只剩兩小時的我,遇上了答案是 3 的你。啊,在場上以為 log 已經是極限,卻沒想到,蝸牛裝上了噴射背包,突破了樹幹的屏障,得到了一個常數的作法。出來的當下迎面遇上做出 3 的同伴,兩方都一樣不可置信,而在會合後聽到領隊的證實更是晴天霹靂,一舉把我,從坐銀望金,打到銅牌附近。

最後成績出來,752710,銀牌線,作為一個只打了一年的選手來說算很滿意了。一路上,從國小國中開始玩競賽數學,高一與組合的愛恨情仇讓我進了 3J 卻止步 1!,高二的潛心訓練換來一個金牌鍋貼,而在最後已經沒有壓力的高三我從頭到尾隨性的打最後也是拿到銀牌。挺諷刺的,對吧。

要說的話,p2 只被扣兩分,p3 拿著亂寫的一些觀察也有兩分,p5 蝸牛整個 claim 錯也是靠著證明的過程有跟官解有個 non-trivial 的共同 claim 而獲得一分,如果少了任何一分都是銅牌。感謝英國辦了一個不錯的比賽,以及命運給了一個不差的成績。

高中篇正式結束,往後是大學篇囉。

五月:複砸

渡過了期中地獄,往後是一片祥和。

因為運氣好當上了數奧國手,但看著跟物理一樣慘不忍睹的幾何,每個國手都在誠心建議我好好的把他救起來。嗯,同意,畢竟我的肩膀現在不是只有承載一顆頭而已,還有一絲絲的大眾的希望。

所以我找了一本 Evan Chen 的幾何講義,沒錯就是那個每次台灣出去都會被問「你認識 Evan Chen 嗎」的那個人,然後從第一章開始做。做的同時發現我這個從國中以後就沒再碰過的幾何實力還真的如此軟弱。所以我從當上國手後,大部分自己做題的時候都在弄幾何。此外,今年的選訓複數解析大放異彩,基本上除了我有做出的那題之外都可以用,因此我也特別去學了一下。老實說不只一下,大概佔了一半左右的幾何時間吧。

怎麼說呢,其實我已經好久沒有從頭開始學習一件新東西了,這樣有系統的,有目標的,有信心的學習。微積分雖然也是在學,但感覺並沒有太有挑戰性;普物則是拿著老本跟臨時抱佛腳跟期考對決;至於線代,我得承認我沒有那麼有自信;剩下兩個,一個沒接觸到什麼新東西,一個則缺少了一點目標。幾何則是另一種風景。有系統,因為有講義;有目標,因為有比賽;有信心,因為有那麼多幾何強者在我身旁,我在他們旁邊還學不會那數學是真的挺不好的(笑)。而且,好久沒有這種純真的學習了,我從來沒想到,在高中之後,還可以有一天,我可以重新的在做出一題題目之後獲得成就感,有一股情懷襲上心頭。

最後在與伊朗和新加坡的友誼賽中證明了複數解析非常有用,而且比純幾好學(X。

至於剩下的時間大概就是刷 ISL,做了一些大題號組合然後震驚那些東西為什麼可以做,以及發現我在 3J 做的那題竟然只有 C6。寫這篇文的時候也點開了好幾年的 C7 發現我每一題真的都沒有成功好好的做完,有呼應副標吧。

至於標題是什麼意思呢?複數解析的英文是 complex bash,直翻就是(用)複(數)砸,好耶。

四月:來世再做友人 A

另一方面,倒是有些事情值得好好重新決定。

先說說這學期的修課,除了上學期的微積分普物線代外,我還先修了資料結構與演算法(DSA)與大學國文,原本總共 17 學分,至於發生了什麼事呢?

微積分沒什麼好講的,比較值得一提的只有我放掉了好幾次作業,有些是太忙有些則純粹是忘了。但微積分 3 的助教可能太忙忘了所以我的作業分數還是拿了滿分,撿到 A+,而微積分 4 則是在一份選訓結束來不及寫,加上期末考小燒雞的情況下只拿到 A。但反正預修只要有過就好所以我也沒有太在意。可能我在團練的時候忘記 Green’s theorem 的條件我都比較在乎。

而另外一堂課,DSA,我也是抱著輕鬆修課的態度去的。實際上作業比我想的多了一點,我有被國文教授寄信問說怎麼你上課都在開電腦寫作業。另外有別於演算法,我覺得我學到最多的是要怎麼用 latex 跟 vim,還有要怎麼用英文描述與證明。最後也是 A+。

會修國文的原因是高中三年一直聽學長說國文是 GPA 炸彈,而後來我就聽從了 FHVirus 的建議修了史甄陶教授的班。結論先講,我還蠻推薦的,雖然我覺得至今我還是沒學會要怎麼跟小組報告的組員溝通,而且其實我的報告表現不算好。但上了一學期之後,感覺自己對於「人」的思想這件事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比如說王安石跟韓愈其實寫文章都是為了宣傳對自己有利的理念罷了之類的。也許,也許我還不夠成熟,也許我還太早修國文,但也許一門課,能夠讓一個人上完之後覺得有一些轉變,那也有發揮到他的價值吧。

國文拿了 A,但是線代就沒有那麼好運了。這學期的 inner product space 跟 Jordan form 的那些證明都不是可以輕鬆理解的東西,然後我又因為數奧比較少出現在學校,就算來學校了我的作息也讓我沒什麼精神,該打。期中跟我們班的同學一起寫 A 卷(最難的),但只拿了四十多分,期末就換成 B 卷而撿到 B-。

至少那門課有過,普物就只能用慘澹來形容了。高中的時候電磁學就沒學好,到了普物下直接原地死去。在準備期中的時候我寫了好幾頁的筆記,大概把整個範圍寫了三遍,結果成績出來 21。嗯,我期末要 99 才會及格,那我索性不管好了。於是我成功的收穫了大學生活的第一個被當,雖然嚴格來說大學生活那時候根本還沒開始。

總共 GPA 3.08,14/17 學分,噴了 3000 塊在普物上,虧大了。

不過仔細想想,這學期的修課體驗可謂非常充實。DSA 的期中考考了 196 被放上 Dcard,讓我自我介紹的時候再說嘴一次(X。另外聽說學弟以後不能提前修國文了,雖然我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原因,但如果是真的的話,那這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再來就是第一次修到要跟別系的同學社交的課,以及我更知道自己分配時間的極限在哪裡了吧。

中文的「下次再…」有兩個意思,「下次再說」的意思通常是這次沒做,但「下次再來」通常是指這次有成功了還想再來一次,至於標題的話呢,顯然沒什麼機會是後者。畢竟物理終歸是我的剋星就是了,至今仍然想不到下次來然後拿 A 的可能。再一次一定不會選物理系的普物,一定。

三月:沒有人後悔進來的地方

在一月的時候我點開資奧初選的校內報名,赫然發現一個前國手,撇除畢業,是可以隔年完全沒有初選報名資格的。我看到這個的第一反應是笑出來了,這也就代表我已經被迫破釜沈舟了,既然如此,那我真的得好好玩數奧了。

雖然是這樣講但我印象中這個月可能還是什麼事都沒做,有多戳了幾題 ISL 跟與大家一起刷題,但應該主要還是在大學修課。

數奧選訓是在 3/5 1J,3/19 2J,4/23 3J,一次去五天。與資奧不同的是,除了第一天報到之外每天都有考試,前兩場考試占比 28%,後兩場占 72%,除了考試外就是上課,但由前國手上課的比例也比資奧高很多。今年跟往常一樣建中自成一團。即便如此,氣氛還是有些詭譎,不能說糟糕也不能說好,但總是怪怪的。還有一個特點是今年多了 EGMO,由於一些社牛加持我們很早就知道了那些人是誰,因此到三階大家都認識了,跟 2022 那種玩不太起來的差很多。其他印象比較深的是 2J 的時候遇到一群泰國人與物奧選訓,泰國人在教我們認泰語字母但我聽完只覺得為什麼這個東西可以有人會,而同行的物奧國手因為打過語奧聽得津津有味。

好吧其實這個月我有三分之一都在選訓,那我好像也不至於什麼都沒做。我在一階獨研掉了一些簡單題,但占比低所以沒怎樣,而模競做出了我三階選訓下來唯一一題幾何,跟掉了唯一一題組合,收在國手線上進了二階。

二階就有趣了,獨研的 C 跟 N 都很水,但我有做出場內三個人做出來的 A,雖然我宣稱他是梗題所以是 C(X,模競的時候在幾乎全場都會的幾何不出所料的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有弄出現在想想還是覺得很酷的數論,第一次在數奧壓複雜度;以及有一題偽裝成一般組合的圖論,建模出來的時候很有成就感。最後保持著國手線。

三階更有趣了,獨研的 C 跟 N 還是很水,喔不,錯了,有差一點做出來的 N8,但也有用了很帥的壓法做掉的 A。模競中更是有一題組合全場只有我做,寫了五面答案紙,甚至寫到一半不知道要怎麼描述就在上面用 pseudo code 寫。而後來在吵分結束的當下得知作法是對的也非常激動,不只是對國手的把握(隔天就算少一題大概還是有國手),更是我練資訊的集大成,是這兩年付出給我的又一個回饋,回想一開始在一階時我對數學競賽沒什麼自信,畢竟我已經兩年沒碰,而到現在,終於成功證明自己了。

最後收在第二。沒有意外的話就有國手了。

如果要為我到目前為止的生活用一個地方做總結,我可能還是會選擇選訓吧。不管是這裡的自由,或是有一群人陪你,做數學也好,玩也好。不,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能夠相信我們的努力會獲得回報吧,畢竟這麼完美的,像是人工造出來的價值回饋系統可不是哪裡都有。不管夢開始的地方在哪裡,選訓都能給我們一個收尾,有人起,有人落,有人功虧一簣,有人笑到最後,但我從來沒有看過有人後悔過進來這個地方的。

二月:萬紫千紅一抹藍

過年來寫點好玩的。

這年二月的前半非常歡樂,先是台大資工的學長辦了日麻比賽,我因此藉著練習的名義打了好幾天的麻將。比賽過程也很刺激,有各種人因為時間問題不能打,我也得初二回家的時候找時間參加。在決賽還上演了吃四後逆一的大逆轉,最後拿了今年的冠軍。說實在的,名次本身不是那麼重要,畢竟只是個朋友之間的沒有那麼多參考價值的遊戲,比較重要的是我經過一個學期終於有點了自由的感覺,至少更像大學生一點了。

另一個出乎意料的點就是我這個月入坑了蔚藍檔案。說真的,一開始我也只是被有趣的二創帶入坑,同時上高中之後除了プロセカ之外沒有遇到其他足夠喜歡的遊戲,因此下載看看大型手遊是怎麼一回事,結果就這樣喜歡上了。

我覺得我自己是一個很不會表現感情的人,在他人面前總感覺隔著一層障礙在講話。其中一個原因大概是跟競爭心態有關吧,不管是修課或是競程,在聊的時候我會意識到有很大的比較成分,所以對於其他人的快樂,例如說考好了或是上分了之類的就沒辦法感到由衷的喜悅,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本來就不會有人用高八度 +20 分貝大肆宣揚自己考很好這件事啦。但遊戲則不然,畢竟本來就是為了玩而存在的,至少跟一團同學在地下室一起抽卡的時候我們會為了彼此抽到卡而驚呼,這種因群而生的歡樂對我來說十分罕見而珍貴。呀,還是希望有一天這能夠拓展到其他領域就是了啦。

以上是比較堂皇的理由,實際情形當然還要再加上一些純發癲。雖然我不懂任何的藝術,但我很喜歡這個遊戲的線條,乾乾淨淨,而他的配色也是一個大加分項,雖然沒什麼道理,但我總覺得裡面的天空比任何其他看過的遊戲畫面都鮮豔,而明亮的色系也充斥在遊戲的各個角落,登入畫面,背景,UI 等等,說不出的舒服。喔還有還有,甜點貓貓真的有夠可愛的啦(●’ω`●)。遊戲也真是一個可以肆無忌憚的稱讚與展示自己的愛的地方呢。

題外話,八月的時候有嘗試玩過緋染天空,衝著麻枝准的作品與微百合就進去了,但結果是只開過三天,現在還卡在手機裡佔空間的狀態,到現在也在猶豫要不要刪掉咧之類的。

好啦那開心的部分說完了,下一個月還是很開心(?。

2023 的回顧被我一拖再拖就這樣悄悄消失了,今年就想著我要好好把這些補回來。剛好八月的時候把 blog 架起來了但一直沒機會用,順手拿了過來。
以後這邊可能會變成我更新長區間的回顧與整理的地方吧,至於奧林匹亞心得什麼的,嘛,藏起來了,希望有一天能夠好好說出來的呢。

因為事情太多了所以就照時間分,但因為事情常常橫跨好幾個月所以還是照性質分。

2023:資奧之後

為什麼 2024 的回顧有 2023 呢,因為我還是得來填坑。

在資奧結束之前我就有在各種地方表示要是成績滿意我隔年就不打了,雖然有被幾個這樣做的前國手影響到,但這件事情的主要原因還是我覺得一直窩在同一個競賽裡面壓力太大了,我更想要做點有趣且輕快(但不見得輕鬆)的事情。然後……然後就這樣拿到金牌鍋貼了,真是很不上不下的成績呢。雖然當下沒什麼感覺,但是後來幾個月越想越嘔,嘔到一度後悔自己下的這個決定。但第一個是我再打一年一定沒有同樣的動力去練題,有比我更需要也更有企圖心的人,再來就是在開始回去練數奧有種回歸童年初心的感覺,而且我不太願意臨時變卦,因此最後還是回來打數奧了。

但是我不想全心放在競賽上,那樣我可能又會經歷跟資訊一樣的壓力,所以我同時在高三下了一個在大學亂修課的決定。怎麼說呢,一言難盡。

一月:大零的第一學期結束

高三上,也就是我們科學班去台大修課(叫做預修)的第一學期,我學分沒有修的很多,主要是因為選課的附近我還在 IOI,加上對大學不熟悉,因此總共就資工系微積分,物理系普物,數學系線性代數的 11 學分。

微積分基本上毫無懸念,我選到了修起來很舒服的班,蔡國榮教授的,教授是香港人,上課全程用英文,有點英式腔調,也會有錄影所以我沒有出席過。他的作業應該是三個班最少的一個,除了大家都要寫的 worksheet 跟 webwork 之外半學期三份,每一份都是教授親自出題,題目比教科書難但是對準備期考很有用(因為題型差不多),也算是很有難度,有時候要盯著式子拿數奧學到的東西亂拆一通,寫的時候還蠻開心的。也感覺的出來這個教授對教學很有熱情。最後微積分 1 跟 2 也都有 A+。

上學期的普物就差不多是高中力學與波跟光然後多一些微分方程,因為只看期考,loading 基本就只有期考週讀一個禮拜,去過幾堂發現我不是很懂教授的解釋方式所以後來再也沒去過了,期考前就啃課本,記得最後期中期末分別是 83 跟 72 然後調分讓我撿到 A-。

數學系的線性代數呢,只能說,非常的不數學系。這樣講好像有些不太厚道,應該是說林惠雯教授的熱情與我一開始對於數學系死板沈悶的印象大相逕庭。上課是用板書,教科書是用 Friedberg,會常常的與學生互動,毫無冷場,甚至我們幾個去修的人有共筆做他的語錄。雖然我自我管理燒雞所以有時候上課都在睡覺,尤其是下學期,但我很欽佩這個教授的教法。由於我是跟一些數奧仔去修,然後他們比我認真聽課也比我會用 LaTeX,因此上課筆記都是他們在做。但我讀書的方式是要一直自己講話才能動腦的,所以我讀別人的筆記有時候會敗在 notation 看不懂因為我找不到人溝通,這導致了我讀書也不太看筆記,大部分都是看教科書跟作業。作業每週兩份,一份的工作量包含讀書大概兩三小時。線代一也只到 eigenvalue 所以考試除了第一次 49 之外都考的不錯,最後拿了 A。還蠻推薦高中生去修的,大學生得把他當數學系的課對待(A+ 率 5% 或是更低),但是沒有 GPA 壓力的高中生,有興趣的來修應該會覺得蠻有趣的。

這學期現在看起來沒有所謂的亂修課,雖然學分比大部分的同學多了一些,但還算是蠻輕鬆的。

0%